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對于茶行業也正是如此,白茶春茶的采摘時節即將到來,可疫情未了,防控警報不知何時解除,即便福鼎白茶春茶尚未大規模采摘,茶葉的產、供、銷等方面的嚴重影響也尚無法估量,白茶行業也開始對這個特殊的2020年進行了提前的研判。
生存是第一要務
近日來,網絡上看到不少大小企業裁員,甚至破產倒閉的消息,人人自危。對于茶行業,倘若疫情長久下去進一步影響春茶的產銷,部分茶企勢必會遇到經營危機,多數茶企會以“活下來”作為經營目標,放在首位。我們或許會看到茶葉上下游關聯葉企加速整合,定位更精準、更個性化、更有差異化的產品、服務和體驗,也許將會是各茶企重點探討的生存之道。
鑒于這場疫情對于各行各業的沖擊,或許將會呈現更多行業與茶企抱團取暖、跨界聯盟的景象,或許將有更多的茶飲料、茶食品、茶化妝品、茶保健品等茶葉衍生的產品出現。
疫情持續的時間里,招工、物流有可能是在生產經營層面最先被提及的問題,特別是對于勞動密集型的茶企而言,茶樹發芽后,就要有足夠的勞力采茶,足夠的人手制茶,足夠的車輛發貨,這些環節的效率不僅僅關乎產量,更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質量。春茶開采越早的區域,影響就越是明顯。即便陸續有企業復工復產,但短時間內仍得不到根本性解決。或許,2020年將成為很多茶葉企業"逼自己一把"向標準化、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進一步轉型的一個契機。
疫情之下,國人對于健康的重視程度將被進一步拔高。茶雖然不是藥,但作為公認的世界健康飲品,對于提高人體免疫力方面是有科學支撐的。但人們就一定會多喝茶嗎?首先,居家時間的增多,讓本身就愛茶的人士在家里喝更多的茶;但同時,隨著"口罩"的介入,能發信息解決的絕不打電話,能打電話解決的絕不見面,茶在會議、商務場合出現的頻率會大大降低,茶店、茶館、茶樓、茶餐廳等場所的消費勢必受到較大影響。因此,具備健康、方便、快捷、高性價比的自飲茶或將成為今年茶葉消費主流,而那些具有社交性質的禮品茶恐將遇冷。
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把中國新型肺炎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國疫情牽動全球,短期內必然影響國外客商的采購信心,或將增加額外的檢疫檢驗成本,對出口影響較大。但由于我國是綠茶出口大國,且性價比極高,短期內國外市場難以取代中國的市場地位,加之我國的出口茶葉多為晚春茶和夏秋茶,只要疫情在夏天前結束,對出口的影響就將降到最低。
即將迎來春茶大面積采摘時節,大量帶著口罩上山采茶的村民以及在生產線上忙碌的工人渴望得到更有效的安全指引和安全保障。疫情警報若遲遲不解除,四處湊錢發工資的老板、等著養家糊口的員工以及有庫存怕難變現、沒新茶賣怕付不起房租的經銷商成了最缺乏安全感的人。
習慣了時時了解疫情數據更新的消費者,心智中對于茶葉是否有農殘、產品如何溯源、喝茶是否健康會有更新更高的安全指標。
未來的茶葉科研成果與輿論宣傳如何避免信息不對稱或者被片面解讀、誤讀,也將成為亟待解決的網絡安全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