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工藝六堡茶,市場上也常直接稱為“廠家茶”或“六堡熟茶”,即用人工加冷水渥堆發酵的新工藝,大規模批量生產的六堡茶,性質為熟茶。
【資料圖】
為什么會有兩種工藝?
六堡茶自清代開始成為二十四大名茶之一,并在19世紀開始走向南洋,成為出口量比較大的僑銷茶。民國時廣西的賀縣、岑溪、藤縣、橫縣、興安和廣東的肇慶、懷集、茂名等地均有六堡茶的生產和制作。1950年后基本變為僅出口的茶不再有內銷。
在50年代開始蒸汽渥堆到60年代的冷水渥堆,六堡茶的加工分化出了兩種工藝,一種是六堡當地世代延續下來的自然陳化的傳統工藝,另一種是大規模生產的、人工加濕加水的發酵工藝。所以一般前者稱為傳統工藝,后者叫現代工藝。
到了80年代,大部分廠家都采用了現代工藝生產,只有六堡鎮的部分茶廠和茶農還保留著六堡茶傳統工藝的生產至今。
六堡茶傳統工藝保留在原產地并一直傳承,現代工藝來自貿易商的創造,產生于香港的倉庫,成熟于梧州的車間。
現代工藝六堡茶分級
現代工藝六堡茶按級別劃分,可分為特級至六級共七個級別,每個級別在國家標準中有規定。
現代工藝六堡茶制作流程:
毛茶初制:采摘—殺青—揉捻—堆悶—干燥
1.采摘:六堡茶的采摘期很長,從3月春茶季,到11月,都有不同等級不同特色的六堡茶推出,但真正高等級、內質豐富的六堡,其原料選擇還是以春、夏季為佳。根據不同的等級采摘不同芽葉,從一芽一葉,到一芽二三四葉不等。當天采摘當天付制,進入毛茶初制加工工序。
2.殺青:鈍化酶活性,保留典型香氣
采回的鮮葉攤晾讓水分散發以后,開始進入“殺青”。
同樣是殺青,但作為黑茶的殺青目的和綠茶的殺青,卻又有很大的不同——綠茶不是后發酵茶,殺青時要徹底殺死酶的活性,而作為黑茶的六堡茶,還要考慮后期轉化,所以殺青只是要鈍化酶的活性。
這種殺青程度十分考驗經驗,程度低了,會出生青、苦澀的味道,高了又會出焦糊的味道,其后期轉化的空間就變少。所以必須要炒至葉質柔軟、葉色變暗綠色、略有黏性、發出清香時,才為適度。
在這一步驟中,一些帶有六堡茶特點的重要香氣會初步形成并鎖定,而且它的鮮度也被適度保留。
3.揉捻:使茶汁溢出,并做形
六堡茶的揉捻主要是為了做形,手法上講求“先輕后重”,讓茶葉細胞壁破裂,使茶汁溢出,以增加茶湯濃度,但又不會太充分破裂,以免影響耐泡度,同時使之緊結成形。
4.堆悶:第一道微發酵
“堆悶”是比較早期形成的六堡茶工序,將揉捻好的茶葉按照一定厚度堆積堆放一定的時間,利用其自身汁液進行發酵。
在這個過程中,葉色由青黃變為深黃帶褐色,滋味變得醇和、苦澀大減,也更易為人們接受。其中,對堆悶的厚度、濕度、翻堆散熱的把控,很考驗經驗,一不留神就可能燒堆變質,造成葉底變黑、滋味淡薄。
5.干燥:兩次干燥,固定毛茶味道
傳統干燥法和現代的機器干燥,現在依然在六堡茶界并行。傳統干燥法包括曬干、炒干、柴火烘干等不同方式。而不管是手工還是機械,都要分毛烘和細烘,兩次進行。
打毛火時,開始火力要大,烘至5成干時,逐步減弱火力,以免燒焦;而細烘時則要低溫長烘,以便將其含水量控制到百分之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