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泥,又稱“本山綠泥”,是根據產地和原礦色澤命名的。泥色酷似綠豆皮,澹草綠。所制壺品質感樸拙,砂質細膩而富有顆粒美感。壺品色澤米黃泛青,泡養后逐步轉為溫潤的亮色,包漿感好而易于泡養,發幽然青光。
4號井本山綠 掇只
(資料圖)
綠泥產于宜興丁蜀黃龍山礦脈,是段泥大類中較為優質的泥料,與單一意義上的本山段泥相比,原礦泥料中不含紫泥成分,氧化鐵含量較低,燒成后黑色顆粒很少,成陶后呈深淺不同的黃色。
不同礦區的綠泥,表現亦有所不同,今天六一堂就給大家解析一下各礦區的綠泥。
1、四號井綠泥
原礦外觀:礦料外觀質地均勻細膩,呈淡綠色致密塊狀,略堅硬,表面有銹色。
收縮率:4%左右。
燒成色澤:燒成后呈淺黃綠色,胎質細密平整,色澤純正光潤。
2、紅麻子綠泥
在礦層中偶然出現,含礦量極少。
原礦外觀:礦料外觀呈淺灰綠色致密塊狀,略堅硬。因含有較多紅色麻點狀,故被采礦人員形象地稱呼為“紅麻子”綠泥。
收縮率:4.5%左右。
燒成色澤:燒成后呈米黃色,胎質中黑砂質點密布,器表光潔瑩潤,色澤效果極為豐富。
3、四號井芝麻綠泥
產于四號礦井水平以下52米處。
原礦外觀:礦料外觀呈淺綠色致密塊狀,略堅硬,礦料上有淺黑色的云霧狀斑紋。因燒成后胎質中含黑砂質點極多,故習慣稱為“芝麻綠泥”。
收縮率:5.5%左右。
燒成色澤:燒成后呈微暗淺黃色,胎質細密光潤,色澤效果十分豐富。
4、臺西礦區綠泥
產于臺西村露天礦。
原礦外觀:礦料外觀呈淺綠色致密塊狀,略堅硬,表面有銹色狀,部分礦料中有暗紫紅色云霧狀。
收縮率:7%左右。
燒成色澤:燒成后呈黃色,胎質呈梨皮狀,砂質細密明潤,色澤效果細膩而豐富。
經一定的高溫燒成后,呈淡青綠色;
經一定溫度的弱還原氣氛燒成后呈淺鵝黃色,胎質中的紫紅色和黑色顆粒也更清晰。
5、臺西芝麻綠泥
產于臺西村露天礦。
原礦外觀:礦料外觀呈微暗青綠色致密塊狀,易碎不堅硬,含有略多的微細白色云母碎片,斷面略呈粗砂狀。因燒成后胎質中含黑砂質點較多較明顯,故習慣稱為“芝麻綠泥”。
收縮率:5%左右。
燒成色澤:燒成后呈微暗黃色,胎質細密平整,但表面略顯干澀,外觀色澤純度略差。
隨燒成溫度的升高逐漸泛青黑色調。
6、臺西淺表層綠泥
產于嫩紫泥泥層的夾層,有時上部貼層為碎石層。
原礦外觀:礦料外觀呈淺灰綠色致密塊狀,易碎不堅硬,礦料上有銹色、繡片狀及灰白色的網紋狀。
收縮率:6.5%左右。
燒成色澤:燒成后呈淺黃色微透綠,胎質比較堅結,呈微梨皮狀的表面顆粒隱現,色澤純正溫潤。
7、寶山礦區綠泥
產于嫩紫泥泥層下部,通常只有數厘米厚,含礦量極少。
原礦外觀:礦料外觀呈淺灰綠色致密塊狀,易碎不堅硬,表面有銹色。
收縮率:8%左右。
燒成色澤:燒成后呈淡青黃色,胎質堅結光潤,呈細梨皮狀的表面,泛出點點黑色顆粒,色澤效果比較豐富。
8、寶山降坡綠泥
修建黃龍山休閑廣場時產出。
原礦外觀:礦料外觀呈青綠色致密塊狀,易碎不堅硬,表面有與降坡紅泥貼層而形成的紫紅色斑紋狀,燒成后會對胎質呈色帶來略泛紅的現象;
收縮率:5%左右。
燒成色澤:不同溫度燒成后呈黃色、暗黃、暗青黃等色調。胎質顆粒質感較好。
9、寶山降坡芝麻綠泥
產于寶山工業園下部礦層。
原礦外觀:礦料外觀呈青綠色致密塊狀,略堅硬,表面有銹色及與下部降坡紅泥貼層而形成的紫紅色斑紋狀,斷面略呈粗砂狀。因燒成后胎質中含黑砂質點較多較明顯,故習慣稱為“芝麻綠泥”。
收縮率:6%左右。
燒成色澤:燒成后呈黃色微泛青綠,胎質顆粒質感較強,肌理粗而不糙,色澤純正溫潤。
10、寶山芝麻綠泥
原礦外觀:礦料外觀呈灰青綠色致密塊狀,略堅硬,表面有銹色及白色蠟質狀,斷面略呈粗砂狀。因燒成后胎質中含黑砂質點較多較明顯,故習慣稱為“芝麻綠泥”。
收縮率:5.5%左右。
燒成色澤:燒成后呈淺黃色微泛青綠,胎質顆粒質感極強,但表面比較干澀,外觀潤澤度略差。
11、青龍山綠泥
原礦外觀:礦料外觀呈淺灰綠色致密塊狀,略堅硬,礦料上有淺灰黃色薄片狀。
收縮率:6%左右。
燒成色澤:燒成后呈黃色,色澤比較純正,胎質顆粒質感較好,但表面略顯干澀。隨溫度的升高逐漸泛青綠色調。
12、臺西芝麻墨綠泥
產于臺西村露天礦,含礦量較少。
原礦外觀:礦料外觀呈淺灰墨綠色致密塊狀,比較堅硬,含有略多的微細白色云母碎片,礦料上有暗紫紅色和墨色的斑點、花斑狀,表面有銹色。因燒成后胎質中含黑砂質點較多較明顯,故習慣稱為“芝麻綠泥”;
收縮率:3%左右。
燒成色澤:燒成后呈淡黃色,胎質純正溫潤,色澤效果比較豐富。
13、臺西淺表層墨綠泥
產于混夾泥層的夾層,含礦量極少。
原礦外觀:礦料外觀呈灰墨綠色致密塊狀,略堅硬,表面有黑色狀。因燒成后胎質中含黑砂質點較多較明顯,故習慣稱為“芝麻綠泥”。
收縮率:4%左右。
燒成色澤:燒成后呈淺黃色微透綠,胎質顆粒隱現,表面光潔脂潤,色澤效果細膩而豐富。
燒成溫度越高,越顯青綠色調。
14、青龍山芝麻墨綠泥
原礦外觀:礦料外觀呈灰墨綠色致密塊狀,斷面呈暗黃綠色,略堅硬。礦料上有氧化作用等因素形成的變色現象。
收縮率:5%左右。
燒成色澤:燒成后呈黃色,胎質顆粒質感較強,呈色比較純正,但表面略顯干澀。
15、寶山降坡墨綠泥
原礦外觀:礦料外觀呈淺灰墨綠色致密塊狀,易碎不堅硬,礦料中夾有鐵紅色的銹片狀,表面有黑色狀、白色蠟質狀及與下部降坡紅泥貼層而形成的紫紅色斑狀;
收縮率:5.5%左右;
燒成色澤:燒成后呈亮黃色微透綠,胎質細密堅潤,梨皮狀的表面呈現出點點黑色顆粒,色澤效果細膩而豐富。
16、寶山墨綠泥
原礦外觀:礦料外觀呈墨綠色致密塊狀,易碎不堅硬,表面有銹色及鎊片狀。
收縮率:5.5%左右。
燒成色澤:燒成后呈淺黃色,外觀呈色較好,但胎質中黑砂質點略顯雜亂。經一定的局溫呈淺青黃色調。
17、寶山芝麻墨綠泥
原礦外觀:礦料外觀呈灰墨綠色致密塊狀,易碎不堅硬。因燒成后胎質中含黑砂質點較多較明顯,故習慣稱為“芝麻綠泥”。
收縮率:6.5%左右。
燒成色澤:燒成后呈淺黃色,表面顆粒質感較強,胎質純正溫潤,色澤效果比較豐富。
看完之后你對綠泥是不是有新的認識呢?你手里有哪個礦區的綠泥?歡迎評論區留言。